返回
第459章 龙珠归来14
首页
更新于 2022-05-08 06:38
      A+ A-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章
    地下水道粗糙,而且看上去里面渐渐狭窄,我听着前方的喘息,估计走不了多远游慕容就不能背着自己了:你还是把我放下来哪。”
    淌在齐腰深的水里步履维艰,游慕容连听都不听:别说废话!你这个病秧子还能走?走到哪儿我也带着你。”
    “我是说我自己走两步。你看,地下水道没那么高,你再背着,要撞头了。”
    游慕容显然不放心:你能自己走?
    我觉得头晕乎乎的,身上也像火烧一样,但不知是不是烧过了头反而就不觉得了,自己现在倒觉得身上比刚才有力气,走一走应该还行:没事,觉得还能走。”
    游慕容把人放下来,还有点不放心。
    不过我自己走了几步,觉得虽然脚下像踩了团棉花,但确实还能走。
    而且这里的地下水道迅速在变窄,真要是一个人背着一个,几十米之后就没法走了。
    大家沿着地下水道前行,龙气尸蹩在前面飞舞着,身上泛出淡淡的荧光,像在指路。
    地下水道里十分安静,但不经意间就会听见一些咝咝的声音,可是注意去听的时候就又没有了。
    地下水道越走越窄,到最后我和游慕容只能低着头前行。
    而且越来越黑,如果没有龙气尸蹩身上的荧光引路,大家就要失去方向了。
    又往前十几米,走在前头的游慕容觉得脚下踩了些发脆的东西。
    自己落后一步,弯下腰凑近地面积水看了看,发现那是些昆类虫豸的残骸,具体什么昆类虫豸已经认不出来了,因为都是散落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很多种昆类虫豸的混合。”什么东西?我疑惑地问。
    游慕容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说实话。
    已经走到这个地方了,隐瞒危险不是好主意:很多变异动物的残骸,好像……”
    “它们在这里相互吞噬过?”
    “对。”游慕容向黑暗里望一望,地下水道越来越窄,估计大量变异动物一起进去是不可能了,所以就在这里解决一下。
    前头可能……”
    “会有危险的变异动物。”我手里拿着根树枝,补充了游慕容没说出来的话。”对。”游慕容把自己拉过来靠近了一下,不过不管前边有什么,咱们都一块。”我点了点头。
    这时候说出穆彤彤的话已经没用了,一块走,说不定战斗力还强一点。
    脚下松脆,大家都走得很不舒服,所以下意识地就有点避免去注意脚下的路。
    这是个错误,因为等大家突然发现前方有了亮光而地下水道急转向下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游慕容脚下一滑,地下水道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从入口处的粗糙变成光滑,在这里更是滑得像打磨过的,自己站都站不稳就跌了下去。
    我在后面伸手一捞,倒是捞住了游慕容的腰带,但是自己更站不稳,大家挤成一团,骨碌碌连滚带滑地冲了下去。
    落地之处垫着一层厚厚的东西,大家倒是一点没摔疼,只是从地下水道上掉下来的时候擦破了几处。
    不过自己一掉在这层东西上就觉得不大对劲,因为落下来的感觉很像当初在巢穴里被扔进了那个食物集聚地。
    这会儿已经有了亮光,头顶上的山壁有几条裂缝,光线从那里射下来,让大家勉强能看清身下的东西……那也是无数的虫豸蛇蜕,日积月累,垫了厚厚一层,只是这里非常干燥,并没有腐烂的气味。
    游慕容爬起来拽我轻轻说,病秧子摔到没有?我摇头:没有。
    这是什么地方?游慕容环顾四周笑着说,很奇怪,这象是一间……大家异口同声:井窖?这确实像一间井窖,不过大得像足球场一样。
    四周都是那种黑色的磁石,倾斜而下,像个茶碗一样,大家现在就在碗底里。
    茶碗上面是无数蜂窝一样的小孔,大概就是大家在外面山壁上看见的那些孔集聚地的另一端,而下半部分则光滑无比,仔细看上去有无数细小的擦痕,大概是虫豸蛇成百上一甲子来用身体摩擦才变得这么光滑。这么说,我们绕回来了?
    ”那上边有东西……我这会觉得稍微好了一点,眼前也不那么发花,借着微弱的光线,自己看见碗边上好像有什么东西伸出来。
    游慕容眯着眼睛仔细看了一会:是些岩画石刻。”确实,那是些岩画石刻,雕琢的也是各种变异动物,只是仔细看看,这些变异动物跟外面山壁上画的那些又不一样。
    如果要一句话形容的,外面是写实派的,里面是印象派的。倒像是摩崖石刻——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称“摩崖”。冯云鹏《金石索》曰:“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夏商周皇朝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南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特别是清人喜欢,叶昌炽《语石》认为:“今人见题名,或称之为摩崖,不知摩崖不皆题名也。即桂林诸山,诗、赋、赞、颂姑无论,唐宋《平蛮》诸碑、韩云卿《舜庙碑》,非巍然巨制乎?……晋、豫、齐、鲁间佛经、造像,亦往往刻于崖壁……盖摩崖,犹‘碑’也,为通称,为虚位,亦为刻石之纲,其文字则条目也。”清代康有为在他的《广艺舟双楫榜书》中说:“《云峰山石刻》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象无尽。若能以作大字,其秾姿逸韵,当如食防风粥,口香三日也。”其实世界的岩画史异常漫长,人类最早的绘画是距今约上百万年前的原始先民创作的岩画,中国的岩画也至少可推至三万至两万年前,有宁夏大麦地岩画冰川擦痕为证。当然有文字和人形的图画,都是异常艰繁而逻辑严密的,年代自然要后延许多。譬如中国的万字符,目前知道的远在公元前7600年至公元前6200年时的彭头山法理时期就已出现。马家窑法理也出现了卍字纹,其年代距今4000年左右;辽宁敖汉旗石棚山墓地出土的小河沿法理陶器上发现有七个刻划和绘制的卍形符。内蒙乌拉特后旗卜尔罕图山的岩画、新疆沙雅出土的汉魏——南北朝皇朝的人工蚀花石珠上也都有的卍形符号的发现。
    同时书法还好,有些摩崖石刻的造像、岩画被称为千古之谜,让你来解读它的故事,它画的到底是什么?答案,你也不知道,但你会猜,你一会说,这可能是太阳神少昊的故事,一会说,这可能是周王朝的故事,也可能说,这是战国时期的故事。你一个人尚且可能有如此之多的猜想,那么百八十个先贤的理论就更是五花八门、百花齐放了,岩画很简单,就是那么简简单单的一些线条,故事容量不会超过一百字,但是先贤们一争吵起来,这幅图画的含义就太有可能被阐释成从黄帝到春秋所有可能有关的故事。每个人都会引经据典,先贤们当然不会毫无根据的臆想,他们肯定要翻阅史料典籍,寻找与岩画内容相似的蛛丝马迹。一旦有一定的相似内容,那么一套新的阐释方案就出笼了,这就是阐释岩画的有趣之处。
    只不过没有哪家的摩崖石刻会这么样画风清气,碗边上浮凸出来的那些变异动物雕琢塑不再是单一的某种虫豸蛇蜥,而是把许多变异动物的特点综合在一起。
    比如边上那只,前半身像是百足虫,后半身却拖了个八脚怪一样硕大的肚子,对面那只,则是长着蛇的身体,却又有一对黄蜂的翅膀。
    而且这些怪物都只雕琢刻出了前面的大半个身体,最后面则不雕琢出来,乍一看,就象是这些变异动物刚刚从山壁里钻出来似的。我想起了石苓人告诉过我,摩崖石刻也被认为是一种专门镇压风水的符咒,如汉碑中之《石门颂》,魏碑中郑道昭之云峰山题诗、题名等。《宣和书谱正书一》:“遂良褚遂良,喜作正书,其摩崖碑在西洛龙门。”
    游慕容突然叫到:“这里有字!显然字迹要新的多,不过大概也有二三百年了!”她念了出来。
    “好像是繁体字……山川势不虚,河畔定都余。图苏凉楼地,有石同培塿。得毋类地肺,或可比石纽。巍巍白马儿,庙貌建已久。鼎既铸神奸,上复笵妍丑。门前诸塑像,奇怪得未有。土功徵狸力,水祥见长右。毕方火为讹,闻风是吼……这是什么?“
    我接下来,轻轻的念着:“钟山烛龙潜,平圃英招守。贲鸟怪多足,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