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7章
首页
更新于 2025-07-28 06:43
      A+ A-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章
    “再说,以这位的相貌才华,天子赐婚都赐得,咱们还是别去丢人了。”
    已经退到马车上的纪霆心道。
    你们说归说,声音能不能别那么大啊!
    我都听到了。
    纪霆也没想到,那事还帮他免了麻烦,看着好友们被围着,还挺好玩的。
    等大家逃一样回到马车上,还大喊:“走!快走!”
    他们要跑路了!
    马车一路回到纪家,众人欢声笑语不断。
    总算考完了!
    总算中进士了!
    虽说还有一场殿试,但他们已经是进士了!
    那殿试虽要紧,却不会淘汰人,只是排名而已。
    总之心里最大的问题,终于解决。
    读了这么多年书,终于有了成果。
    纪家在为此庆贺,皇上已经把纪伯章召到跟前,一起看纪霆的三篇时务策了。
    要说这三个问题,每一个都很重要。
    也是朝廷大家都知道的难题。
    就算是程首辅也有些难办。
    重点不是事情难办,而是各种关系,以及利益纠葛太多。
    想要完美坚决,几乎不可能。
    比如第一题,文举发展的不平衡怎么办。
    纪霆并未像其他人那样,说派去夫子,让本地官员劝学等等。
    他写的竟然是,发展本地的经济,经济条件上去,就会仓廪实而知礼节。
    以及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让识字成为有用的事,读书的基数大了,那就更容易出人才。
    而且还说,占天下一小半人口的女子,同样要接受教育。
    女子识字,那她的儿女识字概率会更大云云。
    总之各个方面说明,当地经济,以及女子受教育,带来的教育发展。
    人家纪霆并不是所谓的解决办法,而是找到事情的根源,从头开始解决。
    文章里面还拿读书人多的江南一带举例,来论证他的观点。
    再拿之前出过战事的雁门关一带举例,说明当地战争带来的经济影响,以及对读书的破坏云云。
    “就算放在朝廷上,也是好策了。”皇上感慨道,“以前只知道他读书好,却不知道他看问题的方向如此透彻。”
    总结起来,就是改善民生,提高大家的生活条件。
    这就不是一个官员需要努力的事,而是大家一起要做的差事。
    今年刚四十的皇帝,看着策论的眼神格外明亮。
    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哪个皇帝不想干出一番事业。
    第二个策论跟武举有关。
    纪霆要说的,是武举的选拔制度,以及培养南正国的风气。
    整肃军风,强调军纪,以及晋升途径。
    这里直接拿秦军举例,靠着军功制,秦军的勇猛众所周知。
    但对于军纪的严格执行,也是一方面。
    想要让武举兴盛起来,就要跟文举一样,形成有效的晋升途径。
    否则人家为何要考啊。
    第三个,秀才举人渐多,职位缺少。
    那就分科目,创造新的研究方向,让各行各业都能各司其职。
    一条条看下去。
    纪霆的时务策简直写到皇上心坎上。
    其中甚至还说明,不是之前整顿官学,提倡教育有问题。
    而是每个阶段问题不一样。
    一个人吃了十个馒头才饱,不是因为第十个馒头,是因为前面还有九个呢,不能忽略过程啊。
    这竟是对之前改革的维护。
    这些话正中当年推行改革之人的心坎。
    连皇上看了,都觉得心里舒服。
    可人家纪霆也不是阿谀奉承,而是在论述事实。
    怪不得他能是第一。
    就该他是第一啊。
    这里面很多东西,拿出来就能用。
    极为实际。
    纪伯章看完几篇时务策,也是震惊的。
    霆儿今年不过十八,哪里知道得这么多。
    有些东西,连朝中当官多年的人,都思虑得没那么周全。
    时至今日。
    纪伯章终于能说出那句话了。
    他家祖坟冒青烟了吗?
    出了这般天才。
    在场众人听了无不称奇,看向纪伯章时,除了嫉妒,再无其他。
    纪伯章!
    你命可真好啊。
    这到底是不是回了一趟老家,孩子就开窍了。
    我们能不能也被贬回老家,让自家孩子试试啊。
    纪伯章心道,或许有关系,但更重要的
    ,还是纪霆聪明。
    不过不用他夸,皇上已经赞不绝口,说纪霆是真正的天才。
    再回过头看他第一场的文章,以及下面几个考生的文章跟时务策。
    好吧,还是再看纪霆的吧。
    纪霆跟第二第三的差距,实在有些大了,直接甩开后面一大截。
    怪不得他是第一啊。
    从考场出来的考官们,也在讲这件事:“真的,一看名字,又是纪霆,我们都以为看错了。”
    “时务策优先,他还能得第一,确实实至名归。”
    皇上听了,忍不住点头。
    上天庇佑南正国,竟然有这么一批学生。
    而且不是后面进士太差。
    完全是纪霆太优秀。
    后面那些进士的文章时务策放在往年,也是能得第一的。
    可惜啊,遇到人才济济的一年。
    说到这,忽然有个臣子道:“如此看,纪霆已经连中两元了。”
    乡试第一。
    会试第一。
    一个解元,一个会元。
    确实是连中两元。
    众人看看皇上,再看看纪伯章。
    倘若皇上主持的殿试,他还能得第一。
    那就是连中三元!
    就看,皇上给不给这个面子了?
    毕竟是皇上来点。
    倘若给这个面子,也是合理的。
    纪伯章一时觉得不自在,自己以前怎么没跟皇上打好关系,说不定看在他的面子上,就点个状元呢。
    哪个读书人没有做过这种连中三元的美梦啊。
    皇上沉吟片刻,并未透露自己的意思,只是道:“等下个月初一殿试再看。”
    如果说今年会试注重时务策。
    那殿试就更重视了。
    殿试在四月初一举行,还有三四天的时间就到了。
    到时候仅有一道题,只做时务策。
    这道理为皇上亲拟。
    当场作答,当场阅卷,更会当场点成绩。
    到时候对一百二十位新科进士而言,都是极大的考验。
    这不仅是殿试,更是一场盛大的仪式。
    代表朝廷对科举人才的重视。
    故而去殿试之前,还有种种礼仪。
    好在这种事,对国子监的夫子,以及纪伯章来说都不是难事。
    他们亲身经历过,很容易指点。
    万举人他们去了国子监学习。
    纪霆则带着李三枝,还有白台州其他两位的进士在家练习。
    到时候去了皇宫大殿上,不要丢脸才是。
    纪霆他们忽然想到宜孟县的私塾大比。
    那最后一项,比的不也是这个吗。
    怪不得他们县出来的人才多。
    皇上还额外夸赞了。
    一个纪霆,一个郑平,一个李三枝,出在一个县不说,成绩还不错。
    不过纪霆道:“郑平的成绩,似乎有些低了。”
    另外两个老乡知道一些,纪伯章也知道点。
    不是郑平的文章不好。
    是时务策出了问题。
    听说他的策论里写了不该写的,用词比较激烈,故而到了一甲第十。
    皇上私下也看了他的策论,听说有些不满。
    这么一说,纪霆是真好奇了。
    郑平到底写了什么。
    说起来,纪霆跟郑家确实有些矛盾。
    无论是郑勋,还是他那个以前在翰林院的郑家大哥,都有些摩擦。
    只是对方一直找事,他也没办法。
    但跟郑平之间,还算体面竞争。
    所以对他的情况,难免有些关注。
    好在这事不难办,会试结束之后,一甲二甲的文章全都放出来,很容易找到。
    郑平也在一甲,听说看他文章的人也很多。
    等纪霆他们看完之后,终于明白为什么郑平名次不如预期。
    这三条时务策,他是认认真真答的。
    不对,不是答,是骂。
    虽然非常隐晦,但在骂问题的根源,骂宗族之间的纠缠关系,族内资源问题,以及读书问题等等。
    武举答得平平。
    最后一条,怎么解决秀才举人过多。
    他就差说让德不配位的人离开了。
    还说朝局应该属于真正天才等等。
    这些话说得颇有些绩优主义的意思。
    就是一切看成绩说话,成绩不行的,那就应该下去。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