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盛唐挽歌 第1097节
首页
更新于 2025-07-25 17:41
      A+ A-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章
    李宝臣轻叹一声说道。
    那三年修仙,宝臣大帅可不是白修的,多少明白了一些道家的思想。
    打仗很多时候不是单看一场战斗的输赢,在某些场景下,苟住就是一种胜利。
    只要能比对手苟更长的时间,那就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至于过程嘛,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活下去。
    李宝臣压根就没想过要彻底打败吐蕃人,他只是希望自己的部曲,在这场风浪里面不受大的损失就行了。
    要跟方清博弈,总得手里得有点本钱,不能当丧家之犬吧?
    “你带五百人守渭源,若是有吐蕃游骑过来,直接剿灭即可。若是大队兵马前来,你便赶紧撤回凤翔府。
    为父要撤兵了。”
    李宝臣对李惟简吩咐了一句,便带着亲兵下了山。
    ……
    开封府衙书房内,方重勇招呼李惟诚和李史鱼坐下,让仆从上酒。
    “你们一路辛苦了。
    吐蕃人在侧虎视眈眈,军情瞬息万变。
    有什么事情,你们就直接说吧,不必拘谨。
    来,先干为敬。”
    方重勇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看上去非常热情。这和之前与李抱真见面时的冷淡,形成了鲜明对比。
    “官家实在是太客气了,客气了。”
    李史鱼受宠若惊的端起酒杯,将杯中酒水喝完,然后安安静静的等待着下文。
    “李宝臣麾下的军队,精简一番之后,可以保留,不必打散了。朝廷也可以不向其中安排将领任职。”
    方重勇忽然收起脸上的笑容,正色说道。不得不说,这个条件开得很优厚。
    “官家,我等愿意奉李琦为天子,听从官家调遣。只是不知道官家打算怎么安排就藩的事情呢?”
    李史鱼试探问道。
    李宝臣的问题,跟李抱玉是不同的。
    对于李宝臣来说,不存在不投靠汴州的问题。不投靠等于是让自身陷入绝地,他总不能真去投吐蕃吧?
    所以,对于李宝臣和他家族来说,将来去哪里落户,在哪里当节度使,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谈妥了,拥护方重勇,对抗吐蕃人没有什么好说的。
    李史鱼也很实在,不谈其他废话,就只问一句:将来宝臣大帅在哪里混?
    “李宝臣的兵马现在正在凤翔府,那以后就镇守凤翔府好了。”
    方重勇点点头道,一点也不感觉为难。
    听到这话,李史鱼却不知道该说什么才了。
    凤翔府这个地方看起来很重要,但是……却非常鸡肋。
    如果赶走了吐蕃人,那么无论是河西还是河东,又或者是淮南,都远远强于凤翔府!这些地方随便在哪里选一州,安置李宝臣的部曲都行!
    可是凤翔府,那个时候就是鸡肋一般,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不仅经济条件很一般,而且也没办法跟从前那样沾长安的光了。毕竟,经济中心转移到汴州,是瞎子都看得到的事情!
    凤翔府是长安的后背,长安没落,意味着凤翔府也会跟着没落。
    但如果赶不走吐蕃人会怎样?
    那样的话,凤翔府就是抵抗吐蕃人的最前线。这意味着什么,相信任何打过仗的人都会明白。
    方重勇将李宝臣安置在凤翔府,实在是……很微妙的一步棋。关键是李宝臣还说不出什么来。
    你现在就在凤翔府,所以我将你就地安置,这很合理吧?
    李史鱼也感觉很“合理”。当然了,是很符合平日安置兵马的习惯,却不符合李宝臣的利益!
    “官家,这些年,我主在关中得罪了不少人。若是落户凤翔府,只怕是……”
    李史鱼有些为难的说了一句。
    “这样啊,你说的也不无道理。
    那这样吧,李宝臣以前不是修道嘛,以后就继续修道,将节度使之位让与其子,不管是哪个儿子都好吧。
    既然已经修道,那便不再涉及世俗之事。若是将来谁想借机报复,本官替李家做主。
    此外,李宝臣若是肯出兵对抗吐蕃,则是有功于国,朝廷会颁发丹书铁券。将来其后人若是犯法,除非是造反的大罪,其他的都可以免死。”
    方重勇摆摆手道,似乎并不觉得李史鱼的问题是个大问题。
    李宝臣在凤翔府当节帅,会和曾经的仇人起冲突?
    那不当节帅不就好了嘛,又有什么为难的呢。这等同于人死债消,将来谁要是还找麻烦,那就是不把汴州朝廷放在眼里了。
    再说了,李宝臣不是以前修道过嘛,现在继续修道,也并无不可呀!
    方重勇的话,让李史鱼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了!
    表面上看,这些有的没的,全都是废话,完全上不得台面。但实际上,这其实是一种“服从性测试”,不能省略。
    李宝臣如果愿意让位,愿意去修道,把节度使的位置让给其子担任,那么足以证明投诚的诚意。
    有诚意就好说了,其他的都可以谈。
    如果不同意,那么足以说明对方有其他心思。既然如此,方重勇便认为觉得宝臣大帅依旧不着急。
    不着急也行,那就让吐蕃人敲打下,看他急不急吧。
    “官家,您说的,我们都答应了,请尽快出兵关中。”
    一直没开口的李惟诚,忽然开口插话道。
    李史鱼有些不满了看了李惟诚一眼,却没有多说什么,似乎是默认了对方的说法。
    “哈哈哈哈哈,好好好,既然这样就好说了。”
    方重勇大喜,连忙给面前二人倒酒。
    第748章 针对性准备
    回到开封城外的上源驿,李史鱼仍然心绪不平。本来还要跟方清谈谈条件,结果被李惟诚这么一搅和,什么都谈不下去了。
    驿站安排的屋舍内,桌案上的油灯散发着昏黄的光芒。李史鱼摸着下巴上的白胡须,双目直视李惟诚。
    直到他看到对方脸上并无愧疚之色,这才长叹一声道:“你难道不知道你是庶子吗?大帅即便是让位,也不可能由你掌控军权呀?你为何要满口答应下来?”
    “这些事情都无所谓,反正李某已经打算将来在汴州任职,不会染指军权。至于父亲要把军权交给谁,李某并不关心,更不会干涉。”
    李惟诚面色坦然说道,似乎早就下定了决心。
    二人面对面坐着,脸上的表情都比较严肃。
    听到李惟诚的话,李史鱼这才松了口气。只要不是子嗣夺权,家族内斗就好,他现在倒是可以听听李惟诚有什么话想说。
    “愿闻其详。”
    李史鱼正色说道。
    “李长史并未在汴州居住,所以不知道这里的情况。汴州无比富庶,汴州朝廷更是管辖数十个州,并且不久前还攻克了襄阳,改朝换代已经是铁板钉钉。
    即便一个州养一千精兵,方清也能轻轻松松拉起一支数万人的百战精锐,财力一点也不吃紧。
    待击败吐蕃人以后,方清便要登基**了。这个时候,如果某个人手中有兵权,还出镇地方,又不是方清的亲信。
    那岂不是要被第一批清算?何苦等到那一天呢?”
    李惟诚反问道。
    听完这番话,李史鱼沉默了,他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的政治小白。事实上,现在汴州朝廷改朝换代的趋势已经是谁都看得到,只是不知道什么时间举事。
    新朝代开篇,与旧朝代苟延残喘,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人们的选择也是截然不同。
    如果是在旧朝代苟延残喘,那么作为一方割据势力,表面臣服于中央,私底下则是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进可以拓展地盘,退可以偏安一隅。父位传子,如同国中之国。
    但是新朝开局,则必定会收拾地方武装,重新建立州县二级统治。
    这样一来,地方军阀就没有闪转腾挪的空间了。要么反抗中央举兵造反,要么黯然离场。
    等到那个时候,李宝臣一家必定会被当做反面典型,最后成为新朝权贵们争抢的战功!
    反倒是不如现在就“功成身退”,借着吐蕃入侵的机会,顺势从高位退下来。以后就算摔倒,也不至于摔死。
    一个军阀失去了军队控制权,很多时候并不完全是坏事。
    一方面虽然失去影响朝局的能力,另外一方面,却也不会被人当做靶子射箭了呀!
    “你是说,与其将来被清算,不如现在姿态低一点,让朝廷安排退路。
    是这个意思吧?”
    李史鱼沉声问道。
    李惟岳点点头,他心里很清楚,李史鱼有智慧有才能,根本不需要说那么多,对方一定明白的。
    “你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只是李某感觉有负大帅所托。”
    李史鱼叹息一声,不再争辩。
    形势比人强,况且吐蕃军前锋,已经到了渭州。虽然宝臣大帅在渭州以西的鸟鼠山大败吐蕃军,但是吐蕃人兵力雄厚,即便是败了一阵,也未伤根基。
    下一步,吐蕃人极有可能绕过渭源,直扑泾川,从泾川进入关中,等同于绕过了凤翔府的防区!
    其间李宝臣所面临的风险极大,而且不可控。毕竟,那已经是李抱玉的地头了,宝臣大帅鞭长莫及。如果李抱玉面对吐蕃人直接送了,甚至投降对方,那乐子就大了。
    而李宝臣投靠汴州,便有方清和汴州朝廷为他托底。他们还是有实力跟吐蕃人掰掰手腕的。
    将来再惨,李宝臣也可以来汴州做个富家翁。总好过死在吐蕃人的刀锋之下吧。
    “明日便启程回关中吧。不过还是要先走一趟开封府衙,拿到方清的亲笔信再说。”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