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25节
首页
更新于 2025-07-24 21:11
      A+ A-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章
    硬仗是什么?难啃的骨头,那才叫硬仗。
    所以大仗不一定是硬仗。
    那么大明周边,谁人多?
    杨荣脑海里浮现出一条虫子(地图形状),然后脱口而出道:
    “大明要对日本动手了?”
    陈景恪赞叹的道:“看来我让你去从军是正确的选择,怎么样,要不要去?”
    杨荣大脑飞速运转,打日本难在登陆。
    现在大明水师天下无敌,最难的一点解决了。
    而且大明十几年经略,日本包括虾夷人,都已经筋疲力竭。
    大明王师过去,基本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
    可以说,这就是白捡的功劳,还是灭国之功。
    搞不好还能挣个爵位回来。
    然而,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拒绝:
    “如果可以,我想去西域。”
    陈景恪问道:“哦,为什么?”
    杨荣没有过多解释,只说道:“安西才是未来最大的舞台。”
    这就相当于放弃了封爵的机会。
    陈景恪满意的道:“好,有志气,那就去西域吧。”
    “晋王正需要人手,你先去他麾下当个参军事吧。”
    参军事就是参谋,之前被废除后来军制改革又重新恢复,并且确定了职权范围,级别为七品。
    现在杨荣是从八品,这次过去在级别上算是升迁。
    不过想必没人会觉得他这是升迁。
    从内阁行走,到西域当个没有实权的参军,怎么看都像是贬官。
    杨荣却并不觉得意外。
    参军没有实权,但权力也可以无限大。
    关键看自己怎么做。
    而且这个职务可以接触所有的军事机密,是最锻炼人的地方。
    陈景恪让他去西域,恰恰就是为了磨炼。
    参军事就是最合适的位置。
    这时,杨荣追问道:“我是以晋王府部属的身份过去,还是以朝廷命官的身份过去?”
    这一点相当重要,关系着原则性问题。
    陈景恪也并不觉得他多此一问,回道:
    “你是朝廷委派的官吏。”
    杨荣欣然领命。
    等他回到住处,发现杨溥、韩克忠等人都在。
    他们这群人当初一起去书院求见陈景恪,之后又一起进入内阁,关系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算是个小圈子。
    一见到他,众人就笑着上来见礼。
    韩克忠说道:“我一猜就知道,杨兄准有喜事。”
    其他人纷纷附和。
    杨荣笑道:“喜事确实有,不过恐怕与你们所想不同。”
    杨溥问道:“哦,莫非安平侯对杨兄另有安排?”
    杨荣带领众人回到客厅坐下,才说道:
    “安平侯让我去西域,给晋王当参军事。”
    “啊?这……”众人都惊讶不已,这不是发配吗。
    莫非他得罪安平侯了?
    唯有王艮,认真的道:“恭喜杨兄,得偿所愿矣。”
    杨荣大笑道:“哈哈,谢王兄。”
    见其他人依然一副不解的样子,就解释了一句:
    “未来西方会是朝廷的重心所在,我去此处也算是抢了先机。”
    大家豁然开朗。
    西域局势有多复杂大家都清楚,朝廷也需要有一个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参赞军机。
    杨荣如果能脱颖而出,未来重返朝堂必然会得到重用。
    关键,这是陈景恪派他去的。
    说的更直白点,陈景恪有意将他往西域问题专家方面培养。
    只要他做的不差,将来是必然能重回朝堂的。
    所以对他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原来如此,恭喜杨兄……”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这一点。
    当杨荣要去西域当参军事的消息传开后,不知道多少人在背地里看笑话。
    之前许多和他关系不错的人,态度也变得冷淡起来。
    在他出发这天,前来送行的人,除了杨溥等好友之外,竟然只有杨士奇等寥寥数人。
    其余内阁行走,连句关切的话都没有。
    这让杨荣认识到了什么叫人情冷暖。
    -----------------
    就在杨荣出发后不久,大明周报刊登了一篇文章。
    治心治事。
    内容就是陈景恪之前给内阁官员讲的那些。
    后面还带着许多内阁行走的策论,全都是关于此事的看法。
    这份报纸一出,自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反应迟钝的,还在想着陈景恪又弄出什么新思想了?
    反应快的已经察觉到,这是变革的号角。
    第493章 绝对权力
    大明周报连续四期,都是关于管事与管人的讨论。
    更加坐实了之前的猜测,这就是变革的号角。
    不出意外,此事成了时下最热门的话题。
    各路人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也有人无所谓。
    但各大学派却都在积极响应,为这次变革摇旗呐喊。
    作为显学的理学被打压,大明出现了思想空白。
    这么说也不准确,陈景恪的大同思想,将会是朝廷扶持的主流。
    但一是大同思想出现的太晚,二来但陈景恪并没有搞唯我独尊,而是给各派都留下了生存空间。
    各派都想抓住这个机会,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变革就是最大的变数,也是他们的机会,自然不能错过。
    朝廷摆明车马要变革,那他们想上车,就必须支持变革。
    别看之前这些小学派被理学压的很惨,但不能因此就小瞧他们的影响力。
    在局部地区,他们的学说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比如横渠先生张载,他主要在关中活动讲学,所以他的学说在关中的影响力甚至超过理学。
    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本土’思想,影响力都不可小觑。
    只不过,他们的思想一般存在某些缺陷,无法获得大多数人的普遍认同。
    理学的优点就是,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最后获得了普世的机会。
    但即便是理学最昌盛的年代,那些小学派在‘本土’依然非常活跃,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这种情况有好处,那就是思想界比较活跃,会诞生无数的学者、文化名人。
    坏处就是,容易造成思想混乱。
    前世大明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呢?
    老朱的方法简单粗暴,他下令科举以朱子传注为唯一答案。
    朱棣进一步整理出了朱子注释版《四书五经大全》,要求科举必须以此为答案。
    这么做,彻底扼杀了小学派的生存空间,迅速统一了思想界。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章